
1970 年,吉他手 Brian May、鼓手 Roger Taylor 和主唱 Freddie 在伦敦成立了 Queen,1971 年,贝斯手 John Deacon 加入,Queen 从此成为一支军队。
1973 年,他们发行了第一张同名专辑《Queen》,一年后又发行了专辑《Sheer Heart Attack》,这张专辑登上了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的第二名,其影响力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直到 1991 年,主唱 Freddie 因艾滋病肺炎去世,传奇画上了句号。
2018 年,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上映,该片讲述了皇后乐队从意外的军队到全球风靡一时的故事。
摇滚乐的最佳状态
这部电影目前在豆瓣上是8.7分,但只要看一下几篇排在前列的豆瓣热门影评和公众号文章,就不难发现,几乎没有人讨论这部电影,而所有关于这部电影的赞美,其实都是献给皇后乐队的,而皇后乐队为这部电影带来了无限的祝福。
而观众们的看法是相当一致的,皇后乐队伟大,而《波西米亚狂想曲》只是在继承它的伟大意志,玷污它的伟大光芒。而很大一部分观众则认为,这部电影大志的传承不完整,甚至有点蹩脚。
《波西米亚狂想曲》主要讲述了皇后乐队从 70 年代成立到 1985 年达到巅峰的故事。
编剧安东尼·麦卡滕野心勃勃,想要把主唱这十年来的所有人生大事都抓起来,导致所有事件都得停顿,前后剧情太近了,没有留白的地方,比如弗雷迪在最后一秒还在和女朋友磨擦, 而下一秒镜头一转,他就开始和一个陌生的男人调情,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堪称令人窒息的观影体验。
对于一部传记片来说,十年的时间跨度其实并不大,《波西米亚狂想曲》会出现信息密度高但信息强度低的局面,麦卡滕还是要为他选材不当负责。
相较于《末代皇帝》的剧情,跨越60年,从溥仪即位到解放后,无论是溥仪还是他的时代,在这段时间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每天都有可以载入史册、决定国家命运的事件,但在导演贝托鲁奇和编剧派普罗的放映之后, 《末代皇帝》的效果缓慢有序,放松得体。
如果去掉片中极具挑衅意味的摇滚乐,不熟悉皇后乐队的观众肯定会对《波西米亚狂想曲》更加无动于衷,因为剧情给人的印象是,皇后乐队从出道到成名,一路攀升,谁也挡不住,他们登上了巅峰。
这
影片中唯一的障碍是唱片公司老板因为《波西米亚狂想曲》太长而拒绝发行这首歌,但下一分钟,弗雷迪通过一个在电台工作的朋友发布了这首歌,一炮而红。所谓的障碍解决了,乐队甚至没有在Freddie的性生活中过多打扰他。
市场和伟大
如果你看一下女王的维基百科,你会发现这支乐队确实一帆风顺,凭借天赐的才华轻松粉碎了凡间的障碍。既然如此,为什么编剧在电影后半段不遗余力地精心编排了弗雷迪任性回归再度出现的俗套故事,并忠实地记录了这个传奇,不是吗?
而《波西米亚狂想曲》在弗雷迪的私生活上花了大笔墨,皇后一时间隐身。不禁让人好奇,这支乐队和乐队主唱 Freddie 不是有个可以推到屏幕前面的对比内容吗?但当我看到电影结尾和 Live Aid 慈善音乐会的片段时,我就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中的狩猎比传说还多。
演唱会最后,Freddy 在舞台上合唱《波西米亚狂想曲》,全场 10 万人热情高歌,仰望 Freddie,仿佛见证了奇迹,不是 Queen 的歌迷也会泪流满面。
但就在这时,镜头竟然对着当初拒绝发行《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唱片公司老板,老板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一脸沮丧,与人群中的朝圣皇后形成鲜明对比。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当老板拒绝从皇后乐队发行《波西米亚狂想曲》时,弗雷迪说了一句“你会后悔的”,这里启动了伏笔。想必导演对自己绵延千里的编剧细节还算满意,却不知道这个看似高调的剧情,暴露出浓浓的市场淫秽感,几乎抵消了《女王直播》的神圣体验。
大卫·博德威尔曾经说过,“历史片或传记片以虚构的方式传达了一种历史观”,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可能算不上一部好的传记片,它只是弗莱迪一生的简单联系,观众几乎感受不到导演的任何创作思路,偶尔还会透露一些看似精心设计的细节。
如果不是皇后对自身伟大的加持,这部电影将彻底平庸,其平庸的叙事、庸俗的赞美,尤其是单一的视角,都无法塑造出一个真正的弗雷迪。
来自岁月,也来自岁月
康德的哲学有一个“物在自身”的基本理论,他认为人类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本体,并在传记片中使用它,如果你想创造一个立体完整的形象,至少多种现象需要相互补充。
比如在《公民凯恩》中,凯恩的妻子、情妇、朋友、敌人都出现了,他们每个人都只贡献了自己的观点,不侵犯他人的观点,共同完成了媒体大亨的刻画。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中,弗雷迪享受着来自各方的青睐和崇拜,他所有的失误都可以归咎于邪恶的爱人,而至于他自己,几乎没有阴暗面,只有真诚和光明呈现在观众面前。
即便如此,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上还是超过了 95% 的传记片,只因为这是 Queen。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声音对情感的影响往往比文字和图像更猛烈,尤其是当这个声音与某种记忆绑定时,是否总有一首歌让你想起了你十几岁的暗恋和初恋,高中三年级咬紧牙关冲刺的坚持, 以及在异国他乡孤独的岁月。
女王在七八十年代风靡全球,八九十年代进入中国,那是中国统治重建的时代。《冰点周刊》的杨海描述了自己被皇后乐队和摇滚乐改造的人生,“突破秩序,拒绝主流,以浓厚乌托邦气质的文化形态,遇到一个被各种规定囚禁的少年,我毫无抵抗力”,过去的杀伤力绝对翻倍。
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也就是关于弗雷迪性取向的那段话被完全删掉了。
相较于《五亿探长雷罗传》、《拉斯维加斯大亨》《上海皇帝杜月生》等香港传记电影,内地的传记电影始终以“描写真实人物的人生事迹,以传记的形式拍摄,展现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奋斗和贡献, 从而被人们记住“,所以不难理解《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处理方式。